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
空间价值再造:以艺术之名构建2亿青年社交场
2019-10-24 00:50:11 作者:左驭

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有某种形式的艺术和音乐,艺术表达是普世文化通则之一,也是人与人之间跨个体、跨时空、跨文化的沟通语言。当代艺术愈来愈向公众艺术发展,青年人群成为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传播群体和商业价值枢纽。文商旅空间也可以是生活和艺术实践的场所,体验经济时代下,如何让艺术与空间产生故事,睿标试做浅析。




1

扎堆一线,城市是艺术最熟悉的载体


艺术拥有丰富的表现形式。以目前的潮流看,公众参与度高且文化属性较强的艺术活动中,创意集市、艺术节、音乐节是三类主要典型。数据表明,城市是这些艺术活动的主要开展地,一线城市尤其具有艺术覆盖力。

数据来源:豆瓣同城,睿标研究;数据时间范围:2008-2019

  • 创意市集

创意市集指在特定场地展示、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艺术活动。从豆瓣同城的数据看,上海是创意集市的最大聚集地,有超过500场创意集市活动发生。北京、杭州、深圳、广州紧随其后,但举办的集市数量上,与上海相比有一定差距。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是创意集市的第二选择目标。文本分析显示,创意集市以手工制作、创意、聚会、怀旧等为核心元素,同时也常含有艺术与音乐元素。

数据来源:同上

 知名案例:伍德吃托克,通过“市集”形式聚集小众美食与潮流音乐,打造文艺气息浓厚的青年线下社交方式。

  • 音乐节

音乐节相对来说艺术形式比较单一,但受众门槛也更低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三座城市的音乐节数量大幅领先于其它城市,表明无论是音乐人、举办方、参与人群,都以最一线的城市为聚集目的地。二线城市中,杭州、西安、武汉等具有一定旅游属性的目的地也开始流行音乐节活动。

具体到音乐类别,摇滚、爵士、民谣等流派关注度最高,潮流文化属性非常突出。同时音乐节也兼备露营、聚会等空间社交元素。

数据来源:同上

知名案例:草莓音乐节,由中国大陆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摩登天空于2009年创立的户外音乐节品牌,该音乐节除了本土音乐人的参与,亦会邀请来自台湾、香港和其他海外国家或地区的艺人进行演出。

  • 艺术节

艺术节活动既可“阳春白雪”亦可“下里巴人”,艺术形式一般也相当丰富。城市分布上,北京城的艺术节数量可谓遥遥领先,年均活动场次达到50场左右。同为一线城市,上海、广州、深圳也常常为艺术而“发烧狂热”,但和北京相比尚有差距。武汉虽然是二线城市,但艺术氛围已然是一线级别,显著高于苏州、成都等二线城市。

从标签数据看,艺术节活动更加偏好展陈、剧场等场馆类空间。戏剧类表现形式是目前的主流,展陈和音乐属性也是重要组分。

数据来源:同上

 知名案例: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,由李亚鹏的COART艺术基金发起,尝试在中式传统古镇的环境中,让当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进行自由混搭,来达到一个开放跨界,融合亲近的理想生活形态。

艺术活动偏好一线城市,与年轻族群的聚集特征密不可分。LOFTER形容文艺青年为“既能骑马喝酒走天涯,又能朝九晚五加班狗”,在参加线下艺术活动这件朋友圈影响力很大的事情上,工作地所在城市的选择机会显然是第一位的。

 


2

抓主要客群,先抓住文青的单反和微信


艺术活动的客群特征非常明显,年轻群体毫无疑问是主体。北大社会学系的测算显示,2010年中国15-24岁的人口为2.25亿,2020年这一数字约为1.78亿。而“年轻人”和“文艺青年”的距离,也许只是一次艺术节、一场音乐会。理解艺术活动的思路及其商业化逻辑,首先是理解这群“文艺青年”。

(1)“轻龄即是正义”

 

数据来源:LOFTER2016文艺青年研究报告,睿标研究

数据显示,文青群体比想象中更加年轻,61%的人群介于18-25岁之间,处在最有活力的年纪。同时,群体中80%未婚单身。轻龄化特征带来突出的社交需求,给予充分的社交场景和属性也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。

(2)“钱包可以没问题” 

数据来源:LOFTER2016文艺青年研究报告,睿标研究

从职业和收入水平看,文青群体并不宽裕,平均7510元的收入处在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边缘。与此同时,该群体的非必需品消费偏好又相当可观。39%有境外旅行经历、67%有海外购经历、30%购买过理财产品、19%拥有健身卡。

(3)照顾好自己,先从兴趣爱好开始

2018年全国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是2226元,2017年北京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则是3917元。不考虑数据口径问题,在文艺青年群体中,这样的支出额度可能最多也就坚持两个月。舍得给兴趣爱好烧钱,是该群体的典型特征,其中又以摄影为最大单项支出。 

数据来源:LOFTER2016文艺青年研究报告,睿标研究

尽管“文艺青年”并非艺术活动的唯一客群,更不必说这个身份概念也非人人接受,但从客群属性出发,“年轻+社交+为兴趣花钱”是最为重要的商业切入口。




3

艺术IP空间化,构建产品思维



关注客群特征之外,艺术活动有效落地更需要以产品思维打磨在地文化,找到艺术、生活、本地文化的共同连接点。睿标认为,应该从以下三点出发促进艺术IP空间化。

(1)在地文化为本,挖掘独特性内核

无论是艺术节、音乐节或创意集市等艺术空间落地形式,都有丰富的国内外案例可循。但借鉴他山之石,也要避免一味的复制。因地制宜,从本地生活发现独特性,挖掘独有的文化内核与特色,才能不盲从跟风。具有城市味道的空间艺术形式,也才最令人印象深刻。

在运营层面同样如此,需考虑地方历史文化特色、消费者需求和文艺社群的真实特性。商业及其它业态始终是以配套文化艺术核心为导向,策展、剧场等形态优先,纯商业设施为次。艺术活动具体类型、规模、方式的选择,将直接影响整体项目空间人气。

(2)起于生活,落于人心

在体验经济的时代,将消费者从电商重新引入实体环境,需要将品牌组合与生活、社交、娱乐紧密结合。从观感效果、故事内容和生活连接等方面,实现客群的黏性。艺术活动是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、参与感、互动性和情感共鸣,吸引潜在客群。因此,从客群角度出发,强调生活性体验,关注“人心”,是重要的空间构建思维。

(3)是开发商,更是空间组织者

文创艺术空间化要做的与众不同,对于空间方来说,组织者身份高于开发商身份。建设、运营之外,吸引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、设计师等群体,发现、聚集有创意的年轻人,是更为重要的IP构筑过程。艺术商业的本质,应该是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。内容产业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,缺失空间组织者、产业组织者、内容组织者,则内容产业难以快速实现自我更新创造。文商旅空间中,只有恰当地组织人、思维、创意、文化的流动和交互,才能让空间获得源源不断的艺术和商业生命。

· END ·